地矿文化
美文随笔
当前位置:首页 > 地矿文化 > 美文随笔
应似飞鸿踏雪泥
发布时间:2024-03-29 作者:佟雨涵 查看人数:


毫不夸张的说,苏东坡能得到这世间所有人的喜爱。

林语堂先生曾说:“苏东坡是不可无一,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”

你读过宋词,就一定诵读过他的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、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,朗朗上口的作品太多太多,以至于我们很多时候无意间说出的词句,就出自于他的笔下;练书法,就一定听说过他的《黄州寒食帖》,创作于他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,这部作品与苏轼一贯豁达乐观的风格截然不同,从头至尾表现的都是他郁闷颓丧的心情;不了解宋词也不接触书法,你也一定知道鼎鼎有名的“东坡肉”。他的一生波澜壮阔,体会过常人难以体会的心酸与曲折,但他总能在不尽如人意的环境中活出自己的洒脱与从容。

钱穆先生说:“他是罕见的千古完人”

1037年1月 8日,苏轼出生四川眉州。相传他出生的那一年,眉州山野草木调零,天地灵秀,全归于他一身。苏轼本就出生于书香门第,母亲程夫人出身四川名门,在父亲苏洵屡次科举不中心灰意冷外出年游历的时候,母亲一力承担起了养家教子的重任,苏轼和弟弟苏辙后来有如此的就成,离不开在年少时期这位伟大母亲的教导。早年壮游天下的经历,苏洵希望两个儿子能成为饱学之士,长大后真正成为报效国家的有用之才。锋芒外露者,苏洵为他取名为“轼”,字子瞻,“轼”的意思是乘坐马车时的扶手,希望他成为辅佐君主的可靠之材,但过于外露,亦易被外物所伤,也希望他瞻前顾后,小心敬慎。

苏轼二十一岁考中进士,一篇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传阅京城,令其声名大噪。他三十岁时,已经是风头无两的举世文豪了。然而世事变幻莫测,乌台诗案的发生,让苏轼本应顺遂华丽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。有人说,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,乌台诗案之前他是众人竞相追捧的才子,之后他是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罪臣;之前他是苏轼,之后他便是苏东坡。

苏轼终被释放,被贬至黄州担任一个并无实权的官职。为官从仕之路的大门也许已经关上,却从此造就了他在文学和艺术造诣上的巅峰。某天,骤然的暴雨从天而降,人们惊呼着四处奔跑寻找避雨的地方,只有苏轼淡然走在路上没有闪躲。没过多久,雨停了。就在这急剧变化的阴晴交接里,他悠然吟出一句: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世事的风雨沧桑,草木风云的万千变化,都被收纳进苏轼的生命里。

后来,苏轼回归朝堂,一路官升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,因为反对司马光对新政全面否认的立场,自请流放离开朝廷远赴杭州出任太守。此后他的人生便在回归与贬谪中颠沛流离。回首一生,苏东坡最想夸耀的不是高居庙堂的辉煌,而是他受贬黄州、惠州和儋州的流离岁月。被贬黄州时,缺粮少食让生存都变得异常艰难,他便在荒地上自拾瓦砾建屋,自种黄桑糊口,用农耕撑起了在别人看起来有去无回的生活;到了惠州,他无酒可饮,便自己酿酒,喝得津津有味;被贬至儋州时,生活的困苦对他来说已经算不得难题,他从未把自己放在高处,会在无聊的时候,在槟榔树下和村民聊天,大家无话不谈,笑声荡漾在广袤的乡间。

余秋雨先生说:“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可爱的人格典型”。

苏东坡留有诗句: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”。他没有在被贬的生活中悲郁消沉,而是在这一程接一程的布满荆棘的路途中寻找生活中的乐趣。饱经折磨的流放之路,成全了他的丰富的才情和豁达的心境,化成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诗意。我们喜爱苏东坡,爱他的才情,爱他的面对逆境时淡定超然的心态,爱他活出了最真实、最恣意潇洒的模样,将这一路的颠沛流离,在他手中编织成了最美的风景。

主办单位: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查院
地址:中国·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爱民区向阳街25
电话:0453-6552391
传真:0453-6523796
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查院  黑ICP备19004515号-1
网址制作:艺通网络有限公司